开栏的话:
奋斗者,勇争先。今年以来,省地调院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围绕地质产业链条深化“一支部一特色”,聚焦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党支部书记项目”“党员示范岗项目”“青年先锋岗项目”,持续丰富拓展“地调先锋”党建品牌内涵。全院上下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奋进、主动作为、阔步向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即日起,开设“地调先锋”专栏,通过实地走访地质工作一线,生动呈现党建赋能地质工作,将地质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
2024年7月,省地调院在“国家山水工程”智慧监管项目成功实践基础上,组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服务团队,承担“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管理服务项目。“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5.12亿元,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3亿元,地方资金2.12亿元,被列为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针对项目工程专业广、子项目众多、程序繁杂、工期紧凑、地块分散等难点,省地调院卫星中心将本项目作为“党员示范岗项目”,结合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探索开展多学科融合、全过程技术支撑,围绕项目工程建设关键环节,构建了高效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管理技术体系,统筹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的工作,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目前,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385.98公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30.17千米,滨海湿地整治修复面积约318.17公顷,年度绩效完成进度约80%。2025年8月25日,中国矿业报“平凡人平凡事”栏目专题报道了该党员示范岗项目。
技术支撑筑牢海洋生态修复大梁
作为省内首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技术服务项目,首要任务是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搭建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之间的桥梁。“党员示范项目”组建了由地质学、海洋地理、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林业湿地、遥感测绘等专业“技术尖兵”参与的项目团队,围绕长江口北支海岸带生态本底特征,以“把脉问诊”的细致和“锚定目标”的坚韧,打造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过程技术服务的标杆典范,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监管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项目建设进度处于全国同批次项目前列。累计完成前期论证、招投标管理、深化设计、方案审查、现场巡检等任务100余项,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0余条,组织参加项目协调会议40余次,提出项目建设意见建议超百条,提交项目管理周报50期,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崇明岛北部盐沼植被生长状况卫星影像比对(左图2023年8月 右图2024年8月)
崇明岛北部开展潮滩断面调查
长江口北支南岸潮滩指导开展盐沼植被种植
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治理和盐沼植被种植是项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项目中期崇明岛北部盐沼植被生长状况较前期调查出现重大变化,在按期完成年度任务和保障生态修复成效的两重压力下项目技术攻关迎来“大考”。2024年8月,长江口北支南岸190多公顷的矢量区域、100余条断面尚待调查确认,时间紧迫、任务量大,项目技术负责许应石挺身而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卓越的专业能力,带领团队迎难而上、连续奋战,立刻投入野外调查,无论烈日炙烤还是刮风下雨,遇到低潮窗口期,项目组就踩着没过小腿的淤泥,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潮滩跋涉,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线调查数据,通过与往期历史影像对比,详细划分出高、中、低潮滩盐沼植被分布条带,圈定带鱼沙北岸73.34公顷内互花米草人工拔除区域,避免大规模机械治理造成的生态损失,查明了高潮滩芦苇大面积枯萎的原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盐沼植被补种方案,为后续优化项目实施方案提供充分依据,有力保障项目年度绩效任务顺利完成,获得上级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高度认可。
精准服务提升项目建设成效
项目团队以“一屏一带多廊道”建设为技术服务核心,积极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应用,结合遥感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技术,确保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科学透明,“一屏一带多廊道”已初显成效。
兴隆沙湿地生态修复前后对比(左图为2024年12月 右图为2025年7月)
崇明岛北部低潮滩海三棱藨草种植
北支生态屏障构建,面临低潮滩海三棱藨草种植难成活的问题,项目团队在卫星影像分析基础上,采用无人机正射影像对比,根据现场调查的藨草生长特点及自然植被分带特征,圈定了标高0.9-1.5米藨草种植区域,通过组织前期试种,选定本地植被品种,同时首创“草障辅助”种植工艺,将海三棱藨草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营造滨海湿地多样化生境,有效提升本土海三棱藨草种群规模。崇明北部生态缓冲带建设中,项目团队将生态修复的科研理论与现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出“整体自然恢复—局部生态提升—营造鸟类生境”多维度生态修复模式,对应采用“水系塑造+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等措施,打造永隆沙、兴隆沙多元湿地生境,安置的人工鸟巢将为鸟类迁徙过冬提供理想场所。启隆湿地生态廊道恢复,以区域重要生态廊道右汊河为核心,开展生态护岸与海堤生态化建设,大幅度提升岸坡植被覆盖率,人工修复的同时保留一定长度自然岸线,右汊河逐渐呈现“水清岸绿”的生态新格局,有效提升区域生态廊道防护韧性。
示范引领推进党建业务融合
作为扎根基础的“党员示范岗项目”,项目团队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新路径。2025年初,许应石带领项目组与启东市启隆镇人民政府建设局在启隆镇联合举办“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党课交流、专业研讨等形式,探索党建引领、陆海统筹、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实践,获得启隆镇人民政府充分肯定。
在项目驻地举办“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党日活动
从技术服务到党建业务融合,从智慧监管到生态理念宣传,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服务团队以党员先锋的担当和专业匠心的执着,在长江口的广袤潮滩上书写了新时代海洋守护者的答卷。他们的故事,是广大地质工作者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缩影,也是“强国有我”的时代担当。(卫星中心)